备受瞩目的朝鲜预警机最近有了新进展:3月27日,朝鲜首架基于伊尔-76改装的预警机引起了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极大关注。当天,他亲自登机检查工作,朝鲜官方媒体还罕见地公开了预警机的内部设备,真是让人看得过瘾。
▲朝鲜预警机,图片来自网络。
朝鲜这架预警机从2023年10月份起,就在平壤的顺安国际机场搞改装。到了2025年初的卫星图像上看,这飞机的改造差不多完成了。机上装了个特有形状的雷达罩,上面还有个三角形符号,这说明它的内部很可能配备了和中国空警2000类似的三面固定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实现360度的全方位扫描。每个有源相控阵列大约覆盖120度的探测范围。
不得不承认,朝鲜这条技术路线风险可不小。早期的预警机大多使用机械扫描雷达,虽然每次只能看一个方向,等到转动一圈大概9秒能更新一次数据,要是想扩大作战范围,就得提高雷达的功率。这种作战效率相对一般,但就是因为成本和技术要求比较低,所以被认为适合那些刚入门的国家。
▲朝鲜的预警机,图片来源:网络
朝鲜之前可没啥预警机的研发和使用经验,这一下子就搞了个难度挺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预警机,真是大步走了。说到技术来源,虽然伊尔-76是俄罗斯研发的成熟平台,可俄罗斯还没能把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大型预警机完美结合起来,现在只有机械扫描的A-50预警机能给朝鲜一些技术参考。而A-100还没成熟,普遍被认为没能力对朝鲜输出技术,但谁知道俄罗斯会不会帮朝鲜搞搞预警机来试试技术呢?
▲朝鲜的预警机雷达罩下面有两个双垂直支柱,图片来源:网络。
普遍来说,大伙都认为朝鲜的预警机得以成功研发,背后少不了中国的大力技术支持。不过,也有些人猜测,中国其实并没有明确对朝鲜输出技术,朝鲜可能是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搞到了空警2000的技术,随后再进行逆向工程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因为它涉及到飞机的设计与制造、雷达的探测、导航通讯、信息的融合、数据的处理,还有电子元件的设计与制造等一堆技术。虽然这次内里的设备被曝光了,可关于雷达的具体性能还是没啥明朗的信息。毕竟,要想把预警机搞定,光是把雷达装上去可不行,后头还得解决不少麻烦事儿呢。
▲朝鲜预警机,图片取自网络。
有源相控阵雷达这东西可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很多发射接收组件。要让这些家伙发挥好作用,电磁兼容性得考虑到位,日常的保养和更换也不能少。这可苦了朝鲜,自己没能力生产这些组件,设备的来源简直成了个谜。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朝鲜只能从其他第三方那儿下单,这里面的供应链风险可大得很,更别提他们的前期设计工作几乎是没法独立搞定的。
第二,预警机的雷达罩得用透波材料来造,这样才能把探测波发出去,还能把返回波收回来。早期的机械旋转式扫描雷达,雷达罩和雷达是一起转的,这样一来,制造起来简单多了,只要在雷达罩的某些地方用透波材料就行了。不过,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就没法这么搞了,设备的制造难度一下子就飙升了。
▲朝鲜预警机内部,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大型预警机得考虑一堆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这个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一旦遇到物体,会有返回的波被预警机上的滤波器接收。这个设备得能够区分飞行器、导弹和其他杂波,探测到的数据得上传到综合计算机系统里进行高精度计算,最后呈现在屏幕上,接着再通过指挥链路引导咱们的导弹或者飞机去攻击目标。
所以呢,预警机不光是个探测的千里眼,更像是空战的“大脑”和指挥中心。从美军的测算来看,预警机的使用能把空战效率提升30倍以上。这说的容易,实际上各种电子设备聚在一起,怎么防止互相干扰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这些挑战,全球能够独立研发预警机的国家也就数得着的几个。简单点讲,平台的研发难度大,雷达的制造也不简单,两者的结合更是难上加难。
▲E-2,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预警平台,朝鲜用的是已经用得很成熟的伊尔-76,可一加上雷达罩,飞行阻力直接上升20~30%,航向稳定性得下降超过50%。没点儿经验指导,想一次性改装完全可不简单。而且雷达罩的存在还会对垂尾的气动效率造成影响,垂尾本身可不影响雷达波传播。除了这些气动问题,借鉴美国60年代研发的E-2系列预警机的经验,软件和硬件这块得能持续升级机载雷达的电子战系统,还有机载航电设备,再加上计算机战场管理系统与高效的数据链支持,才能在如今依然保持领先。然而,朝鲜的预警机目前还有几个明显的谜题没搞懂呢。
头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电子集成能力到底咋样。能不能跟其他战斗机还有地面防空系统实现那种实时有效的数据共享,这一点可得看得更仔细。再就是生存能力,这可是个大事儿,现代空战里,预警机属于高价值目标,虽然起飞不难,但怎么保护它们才是关键。还有,朝鲜没有使用预警机的经验,那他们部队的操作水平究竟如何呢?训练跟后勤保障又行不行,这些都不太明确。要知道,韩国有E-737,日本有E-767、E-2C和E-2D,无论是硬件还是战斗体系,朝鲜和他们比起来,差距可真是明显,面对面抗衡可不容易啊。
